山西省博物馆(山西) (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)
博物馆首页 / 博物馆概况 / 最新动态 / 学术研究 / 珍品赏析 / 展览活动 / 收藏理论 / 收藏知识 / 收藏视频 / 联系我们

        大夏遗珍——西夏文物精品展

          大夏遗珍——西夏文物精品展
            展览名称:大夏遗珍——西夏文物精品展
            展览时间:2010/09/28~2010/11/28
            展览地点:[是]-山西博物馆一层临展厅
            主办单位:
            参展艺术家:
          前 言

            西夏王朝,公元1038年由党项族建立,军力强劲,立国于西陲,雄霸于河朔。其鼎盛时期疆域“东尽黄河,西界玉门,南接萧关,北控大漠”。前期与宋、辽鼎立,后期与南宋、金对峙。它曾有过近两个世纪的繁荣昌盛,创造了辉煌的功业和灿烂的文化。

            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灭亡。于是史称:“夏地安定,遂称宁夏”。然而,后世的中国史家不仅未给这个王朝建立史册,而且相关正史中的记载也极其简略。如同美洲大陆古印加文化和玛雅文化突然消失一样,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夏王朝被逐渐掩埋在历史的尘沙之中,成为鲜为人知的“神秘古国”。在乾嘉考据学兴起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,西夏的历史文化,有如云遮雾罩而扑朔迷离。

            700年后,我们凭借着侥幸留存下来的遗迹和遗物,追寻着西夏王朝的遗踪:巍巍贺兰山下,大漠旷野之上,那一座座高大的陵墓和殿台,雄伟的城墙和角楼,不禁让人想像昔日皇家陵园的庄严肃穆;气势恢弘的庙塔建筑,精湛超群的石雕技艺,不禁让人惊叹佛教在西夏王国的的举足轻重;史书的只言片语,出土的残碑断简,不禁让人感怀西夏王国倒在蒙古铁蹄之下的痛苦悲哀……

          第一部分   解密“蕃书”

            公元11世纪前半叶,西夏王朝创建之际,“元昊既建蕃书、遵为国字,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”。西夏文字从创制到消亡,大约经历了四百六十余年的流传使用过程,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。1804年,清代学者张澍偶然发现“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”, 使久已死亡的西夏文又为世人所知;20世纪初,黑水城大量西夏文献的发现促使各国学者纷纷研习,西夏学正式形成……如今,随着西夏文献的不断成功解读,晦涩难懂的“蕃书”逐渐变得清晰、鲜活起来。

            西夏文字共6000多字。其创制借鉴了汉字的形制,在构成上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。笔画大多在10画以上,撇、捺等斜笔较多,结构均匀,格局周正,有比较完整的构成体系和规律,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。由于政府的大力推广和提倡,西夏文字在本国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,如官署文书、法律条令、审案记录、买卖文契、文学著作、历史书籍、字典辞书、碑刻、印章、符牌、钱币,以及译自汉、藏文的佛经等。
          西夏文字曾经为西夏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,今天它成了我们探寻西夏后裔踪迹的有力佐证。

          第二部分   工艺撷英

            西夏建国前后,党项族不断吸收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,发展自己的农业、手工业,西夏工艺也由此得到提高并形成了特有的民族风格。

            西夏陶瓷器虽不甚精美,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。西夏瓷器在釉色上,以黑、白、褐三色为主,装饰多采用点彩、捏塑、剔刻花等工艺。在剔刻花制品中,尤以牡丹、菊花、芍药、莲花等花卉纹饰为主要题材。瓷扁壶、高足碗、白瓷豆等在西夏瓷器中极具代表性。

            西夏的金属铸造业非常发达,不仅能生产质地精良的武器和农具,还能制造出造型优美、纹饰复杂、工艺精湛的金银器。

            西夏钱币是由官方的“铁监院”和“文思院”统一铸造的,铸工精细,轮廓规整,钱文遒劲秀美,币材成色较高,优于同时代的辽钱和金钱,堪与宋钱媲美。
          ……

            西夏陶瓷器、金、银、铜、铁器,绢、锦纺织品和木器等工艺品,都蕴涵着北方游牧民族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,它们与中原地区出土的生活日用品,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。

          第三部分   佛国梵风

            西夏是一个笃信佛教的国度。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西夏建国前,佛教在其境内已经开始传播。西夏政权建立后,历代统治者都极力推行佛教,形成了上下崇佛,寺庙林立,僧人众多,信徒广布的局面。至西夏中后期,其与周边各地包括土蕃的交流进一步加强,使得藏传佛教在西夏得以迅速传播和弘扬,形成了显密兼修、汉藏结合的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。西夏建国不足二百年,却创造了辉煌的佛教艺术。

            从星罗棋布的佛塔寺庙,到举世闻名的莫高窟、榆林窟和黑水城遗址,无处不包含着建筑、石窟、雕塑、绘画等丰富多彩的佛教艺术。而每一件精美的佛教艺术品,无不体现了其神秘而又有地域性、多元而又不失民族性的特色。
          特色鲜明的西夏佛教,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几位珍贵的遗产。

          第四部分   建筑琳琅

            西夏建筑的遗存,主要有佛塔、陵园、寺庙以及建筑构件等。

            西夏佛塔吸收了中原建筑的诸多建制风格,又颇受藏传佛教的影响,形体构造和修建方式呈现出种类繁多、富于变化的特征。砖木结构的佛塔,有密檐式、阁楼式、覆钵式、复合式等;塔身多以彩绘、影塑、浮雕装裱,使西夏佛塔朴实简练的形体美更为亮丽突出。

            素有“东方金字塔”美誉的西夏陵园,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汉唐建筑的传统与技艺,也注入了游牧民族的文化内涵,形成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西夏建筑风格。无论在规模上,还是在气势上,堪称西夏建筑集大成者。

            瓦当、滴水是西夏最为常见的建筑构件,制作精美、纹样多变。用于屋脊、角梁的鸱吻、套兽及迦陵频伽、摩羯、海狮等各种动物脊饰,是西夏建筑构件中匠心独运的重彩之笔。其质地有琉璃、红陶、灰陶等,均采用分模的方法制成,模具的雕刻线条刻画或精细,或简洁粗犷,形象气势威猛生动。

          结 语

            贺兰山下,暗淡了刀光剑影,远去了鼓角争鸣。王维的“大漠长河”,岳飞的“壮怀激烈”,都已成遥远的喟叹。中华各民族早已融为一体,复兴在望。西夏故地,历史的尘埃一层层被拂去,千古谜团一个个被揭开,那个神秘王朝的面貌,渐渐重现在世人面前。

            20世纪70年代以来,在宁夏、内蒙古、陕西、甘肃和青海等广大地区,都有西夏遗址和文物的重要发现。这些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,既是对党项民族传统的绵长追忆,又是对中华大家庭文化底蕴的有力诠释。然而,这仅仅是西夏文明的“冰山一角”,还有更多的秘密和精彩,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解读……



      最新动态
      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代表参观山西博物院
      ·山西博物院元宵游艺活动丰富多彩
      ·“山西金代戏曲砖雕艺术展”在美国纽约开展
      ·龙年龙味儿“龙”活动,博物院里过大年
      ·山西博物院第三届职工艺术作品展今日开幕
      ·山西博物院开展安全消防演习
      ·山西博物院举办联欢会 喜迎龙年新春
      ·“丹崖霜红——傅山书画精品展”在常州博物馆开展
      ·“晋国宝藏——山西出土晋国文物特展”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展
      珍品赏析
      玉鹰
      傅山墨迹横幅
      董寿平岁朝清供图轴
      子夜歌图轴
      • 电话: 0351-8789188 邮箱: sxbwy@shanximuseum.com QQ :
      • 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
      Processed in 0.645(s)   23 queries